发布时间:2025-05-1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励党员干部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5年4月25-27日,管理与支撑部门支部、工程中心一支部、技术中心二支部组织科技骨干党员赴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此次活动围绕“强功能、固堡垒、促攻坚,抢占‘自净城市’科技制高点”主题,通过现场教学、实践体验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将井冈山精神与科研使命深度融合,激发党员干部在城市环境科技攻坚中的责任担当和创新动力,为推动城市环境领域的科研攻关突破、管理效能提升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以红色教育“强功能”,筑牢思想根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源头。本次学习紧扣“强功能”目标,通过“三个一”活动,深入推进理论学习,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红色精神教育。一是一场革命历史溯源: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党员们系统回顾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脉络,通过丰富的文物、影像和场景复原,深刻领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内核。二是一堂专题党课淬炼:在井冈山干部学院,专家讲授“黄洋界哨口”专题介绍,深刻剖析井冈山精神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强调“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对科研团队管理的借鉴意义。三是一次初心之旅洗礼:在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党员们聆听“红军师长张子清”事迹,瞻仰了“130多重伤员战士墓碑”,感悟革命先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探索的坚韧品格。
二、以组织建设“固堡垒”,凝聚团队合力
围绕“固堡垒”要求,创新组织形式,打造“两个共同体”, 推动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和科研攻关中形成合力。首先是构建学习共同体:采取“白天现场教学+夜间研讨”模式,组织“红色精神与科研攻关”主题座谈会。党员们结合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中的难点,参照井冈山时期“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经验,围绕如何建立跨学科协同攻关机制展开讨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其次是锻造行动共同体:在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前,支部开展现场组织生活,通过模拟“红军士兵委员会”民主议事形式,针对当前在“城市水体自净化技术”“固废资源化智能装备”等攻关项目中的痛点,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出并制定优化方案。
三、以科技攻坚“促使命”,锚定创新方向
此次学习聚焦“自净城市科技制高点”战略目标,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首先,确立攻坚方向:在专题研讨中,围绕城市环境治理的三大科技瓶颈——微塑料污染溯源技术、智慧化生态修复系统、低碳型环境材料开发,进行深入讨论,明确提出要将“揭榜挂帅”机制引入项目攻关,强化科技攻坚的战略引领作用。其次,创新实践载体:组织党员参观井冈山挹翠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现场,开展“科技赋能革命老区”主题头脑风暴。在现场,党员们结合研发的“自净城市”关键核心技术,提出将这些技术支持应用于当地城市污水治理的具体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地方环保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成效与未来展望
本次教育活动实现了“两个提升”:一是通过组织模式创新,提升团队协作效能,建立并完善“三项制度”内部执行流程,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二是通过使命对标研讨,提升科技创新动能,推动四项白名单任务的组织策划,为后续科研攻关提供坚实的基础。
党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持续弘扬井冈山精神,以“强功能”夯实组织根基,以“固堡垒”凝聚创新合力,以“促攻坚”突破技术壁垒,不断推动党组织在科研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奋力抢占城市环境治理科技制高点,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