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研究所第七届碧溪论坛顺利举办
更新日期:2021-11-29  

  2021年11月25日晚19:00-21:00,第十四届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生会学术部在综合楼会议室207举办IUE第七届碧溪论坛,本届主题为“硬核探讨——科研生涯怎么度过”。

  本届碧溪论坛提供了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快融入科研生活,帮助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论坛邀请了陈少华研究员和吝涛研究员分享科研与生活经验,旨在拓宽大家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术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习惯,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科研与生活时间。

  学术部部长霍惠雯主持本次论坛,学术部成员赵苾艺和朱金媛负责签到以及礼物发放,本届研会主席刘文惠、郝鑫辉及张钊在场协助,会议顺利进行。论坛活动开始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举办碧溪论坛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希望老师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给到大家一些宝贵的科研与生活指导。

  陈少华老师首先从如何应对科研路上的心态变化、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的关系、如何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分享。从个人角度来看,他认为人生就像一站一站的旅行,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人生的选择在于怎样能让自己见到更多的风景,不要太功利,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从更大角度来说,人这一辈子该给后代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对社会做一些贡献。他还说做科研的目的是学知识学能力,过程中目标要明确,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科研就像一个倒T,要“顶天立地”,“横”是打基础,要越长越好,“竖”是做的课题,要越深越高越好。对于学生阶段的我们来说,这一“横”很重要,陈老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多听报告,挤出时间去听。并且要把发文章看的纯粹一点,做科研是“真”的在研究问题,文章只是副产品。学生时代是非常单纯的时光,可以专心做科研是非常美好的日子,希望大家好好珍惜。

  吝涛老师从个人体会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大家“科研如何做”,同时总结了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自我提升、发展模式,以及资源环境科研的基本格局,告诉大家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提问环节,王棠荣老师和多位同学分别向陈老师、吝老师提出了在科研、生活上的疑惑,两位老师也都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主要的提问有:

  (1)陈老师,您是如何做到科研和行政工作同时兼顾的?

  无论生活和工作,都要简单,在某个时间段要专注得做事情,如果事情多了,要学会做减法,要分清楚轻重缓急。

  (2)接触到比较陌生的研究方法,如何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担心自己做不成怎么办?

  不光是研究方法,包括课题,从开始来说,绝大部分或者90%以上都是陌生的。科研就是探索未知,在科研中碰到陌生的方法是好事,要带有一种激情和兴奋感去学,肯定存在难度,但既然是学习而不是创造,就可以向水平较高的人请教交流。

  (3)如何从心态和行动上来应对变化的外界环境带来的压力?

  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实力,专心致志把事情做好、做极致;另一方面不要计较一时一事一人,后边的人生还很长,风景更好。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好了很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大家要放平心态,不需要焦虑。

  (4)您是从学生过来的,也带过很多学生,在您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是比较适合做科研的?

  首先要发自内心的对科研有兴趣,认为科研很有意思,其次是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能比导师想得更深、更前,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有自己的想法。勤奋也是做科研的基本条件。

  (5)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比,您更倾向于选择哪里做科研?

  我想做点自己认为有直接应用的东西,到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研究所,企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通过与朋友交流发现企业做科研的目标非常明确,我就喜欢做目标明确,能看见应用前景的课题。

  (6)读博之后不搞科研算是资源浪费吗?

  不要心里有这种想法说我读了博士或硕士就一定要去做所谓的科研,就一定要去高校或者研究所。公司企业里的研发部门也很能体现读博的价值,不是非得在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才叫科研。

  最后大家一起进行了合影留念。

  在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中,本届碧溪论坛圆满结束,相信大家都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科研路漫漫,愿大家都能走得更自信、更坚定、更纯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