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11-21来源:城市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创新团队
11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砷青年论坛在厦门成功举行。论坛以“凝聚青年力量,深化学科融合”为宗旨,汇聚了来自全国40所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百余名青年才俊,共同搭建起一个集前沿探索、跨界对话与技术革新于一体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为解决全球砷污染难题持续贡献“中国智慧”。

高瞻远瞩:学术灯塔引领前行
本次论坛聚焦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人类健康效应,围绕砷在土壤—水体—生物圈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暴露与健康风险、污染防控与环境修复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展开研讨。开幕式由本届论坛召集人、朱永官院士团队薛喜枚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朱永官研究员受邀作大会报告,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青年学者们进行了“云端对话”。朱院士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高度,不仅分享了其深邃的科研见解,更向青年学者发出诚挚号召:“要敢于在国际前沿的无人区寻找突破口,更要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赵峰副所长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砷相关领域的研究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他热切呼吁广大青年学者加强协作,勇于跨界,共同推动砷污染治理的学科深度融合与源头科技创新。

前沿洞察:多维视角剖析科学难题
本届论坛特邀多位权威专家作主旨报告,为青年学者提供多维科研视角:
粮食安全新范式:南京农业大学赵方杰教授系统解析了水稻砷积累分子机制与精准阻控技术,提出“从基因调控到田间管理”的全链条粮食安全保障策略,为全球稻作区砷污染治理提供新范式;

固废资源化路径:中南大学薛生国教授围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土壤化利用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以冶金废渣资源化为抓手推动污染场地修复的技术路径,为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与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实践方向;

修复技术新突破: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蔡超研究员聚焦场地复合污染土壤中异质重金属污染问题,介绍了新型同步淋洗剂的研发进展与作用机理,展示了其在砷、镉等多金属复合污染高效去除方面的应用潜力;

深海生命新探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昊副研究员则将视野投向深海,通过对深海阿尔文虫雌黄成矿机制的研究,揭示了其细胞内雌黄成矿现象背后的极端环境适应与生物抗砷机制,为从生命过程视角理解砷毒性与解毒策略开辟了新路径。

青春舞台:跨界碰撞激发创新势能
青年学者是本届论坛当之无愧的主角。在学术报告环节,16位青年才俊聚焦“砷暴露健康风险防控”“微生物砷代谢分子机制”“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前沿议题,展现青年学者在基础研究与技术落地中的双重突破;在3分钟快闪报告环节,21位青年学者以精炼的语言快速介绍各自课题的核心科学问题、关键创新点与应用前景,在高效分享成果的同时,也积极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同行发出合作邀约。短时间内的信息高密度交流,让诸多跨领域、跨方向的合作设想在台下的自由讨论中不断延伸与落地,进一步增强了论坛作为青年学术共同体与合作网络的凝聚力。
未来可期:2027,南京见!
七年积淀,“砷青年论坛”从西湖之畔一路走来,如今在东海之滨绽放。论坛始终坚守“青年主导、问题驱动、开放共赢”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让科学理想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升华,让创新火花在思想激荡中燎原。它见证了中国青年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崛起与担当。论坛虽然落幕,但探索不止。2027年,第六届砷青年论坛将在六朝古都南京隆重启幕。我们热切期盼更多优秀青年学者加入这场科技创新与时代使命的双向奔赴!
(文:城市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创新团队;图:城市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创新团队)
附件下载: